被指責不孝!名校博士「躲父母逃往異國20年」 母親臨終「求見最後一面」他回7個字拒絕

  • 2024-06-24 15:11

2019年,正在實驗室做實驗的王永強,接到朋友打來的電話。朋友說,他的家人正通過社交媒體找他。掛完電話,王永強臉色鐵青,內心似乎十分抗拒。

緊接著,朋友又給王永強發了一封郵件,裡面的內容是一則尋親視頻。視頻里,一位滿頭白髮的母親鼻孔插著管子,似乎已經到了彌留之際。這位母親艱難的對著鏡頭吐出幾個字:「媽錯了,你回來吧」!

王永強看完視頻後,內心並沒有泛出多少波瀾。他呆坐在電腦面前,滿臉的漠然和憤恨。

他的思緒漸漸飄遠。他在想:如果父母沒有做出那些事,此時的他,在國內應該生活的很好。老婆孩子熱炕頭,事業蒸蒸日上,前途一片光明。

王永強

而不是像現在這樣,一個人飄零在異國他鄉。忍受著漫長的孤獨和寂寞,每日只有冰冷的實驗器材陪伴著他。

經過幾天的思考,王永強托國內的朋友給父母帶去了話。他說:「請你們不要再通過媒體來找我,我是不會回去的,請不要打擾我的生活」。

王永強是北大的博士後,他在國內的社會地位高,可以說是前途無量。但他卻決絕的拋棄了,在國內已經擁有的一切,來到美國重新開始。

他究竟經歷了什麼,為什麼在母親臨終之際,都不願回去見她最後一面?母親口中的「她錯了」又指的是什麼呢?

王永強父母

1969年,王永強出生在江蘇常州的一個農村家庭。他們家兄妹三個,但是哥哥因身患殘疾,格外受父母的疼愛。

王永強雖然年齡最小,但是讀書卻最用功。父母以賣老鼠藥為生,平時賺不了什麼錢,經濟拮据是常有的事。因為家裡窮,哥哥殘疾,父母幾次三番讓王永強輟學,外出打工賺錢。

哥哥

可是王永強深信,知識能夠改變命運。哪怕父母多次施壓,讓他放棄學業回家務農或者進廠打工。他依然堅持努力讀書,並暗自發誓,以後一定要出人頭地讓父母過上好日子。

小時候的王永強,在學習之前,必須把父母派給他的活都幹完,剩下的時間才能自由支配。所以在這種高壓下,他的學習效率極高。他的學業一路開掛,無論國中、高中還是大學全都是重點,直到讀完北大的博士後。

母親

王永強讀高中時,他的母親郭巧娣,因為怕花錢不同意他繼續讀下去。於是,他向學校申請了特困生補助。並跟母親承諾,課餘時間會勤工儉學,自己賺取學雜費。

所以王永強讀高中,不僅不花家裡錢,偶爾還能省出錢來補貼給家裡。因為只有這樣做,母親郭巧娣才能勉強同意他繼續讀書。

到了大學,王永強更加發奮用功,幾乎每個學期都能拿到獎學金和助學金。只要獎學金一到手,王永強就第一時間給父母寄回去。平時的生活費則是他利用休息時間賺來的。

可郭巧娣夫婦的胃口越來越大,他們不僅讓王永強把獎學金寄回家,還讓他把平時打工掙的錢也一併寄回。郭巧娣夫婦在家賣老鼠藥,本就掙不到什麼錢。現在有王永強給他們的補助,就徹底躺平,靠兒子寄回來的錢生活。

王永強本就是一個窮學生,上學期間不僅要養活自己,還要養活父母和哥哥。長期的營養不良和高強度的體力勞動,把王永強的身體打垮了。他生病沒錢去醫院,在宿舍躺了兩個星期,才稍微有所好轉。

郭巧娣夫婦見兒子沒有按時打錢回來,竟然直接從家裡追到了學校。他們對兒子的病情選擇性忽視,一副要不到錢誓不罷休的架勢。

他們在王永強的宿舍樓下,大聲斥責他是個不孝子,自己在城裡吃香的喝辣的,卻讓父母在家裡受苦。最終,王永強從好幾個同學手裡,湊夠了七十二塊錢給他們,郭巧弟夫婦才善罷甘休。

經過這次事件以後,王永強不管再苦再累,哪怕忍飢挨餓都會想辦法按時打錢回家,他心驚膽戰的度過了本科四年。他一米七八的個頭,因長期挨餓,體重都不到60公斤。

本科畢業以後,王永強跟父母商量,想繼續讀碩士。父母知道他有這個想法,直接掀了桌子,說什麼也不同意。

王永強無奈,就欺騙父母說:讀研究生有很多好處,不僅不要學費,每個月還有補助。他再三承諾,讀研究生期間,每月都會往家裡寄錢,這才暫時安撫住了父母。

有一次,王永強機緣巧合之下接了一個項目,賺到了500塊錢。他考慮了很久,決定把這500塊錢偷偷存起來以備他用。可不知道是誰透露了風聲,父母知道了這件事。

第二天,郭巧娣夫婦風風火火的趕到了學校,對著王永強就是劈頭蓋臉的一頓罵。他們在眾多同學面前,罵王永強是一個白眼狼。自私自利,竟然敢藏私房錢,簡直是大逆不道。

這件事對王永強來說,是永遠的傷痛。他被父母在同學面前這麼辱罵,羞愧自卑到抬不起頭來。所以在碩士畢業以後,王永強選擇到另外一個城市讀博士,那裡沒人知道他曾經經歷過什麼。

王永強原以為是家裡太窮了,父母才這樣做。這麼多年來,就算再苦再累,也從不抱怨父母一句。他以為孝順和忍讓,會換來父母的理解,可現實卻並非如此。

王永強直到動身前往北京讀博士的前一晚,才跟父母說了這件事。可讓他意外的是,父母這次不僅沒有反對,還非常的支持。

因為,此時郭巧娣夫婦心裡的盤算是:王永強到北京讀書是好事,正所謂朝中有人好辦事。以後老家的親戚朋友不管啥事,只要交給兒子辦,准能辦好。這樣他們多有面兒啊!

讀博期間,郭巧娣夫婦不是讓王永強給老家的堂哥找工作,就是讓他給老家的親戚托關係辦事。他們在老家的人面前,說他兒子現在是博士,有什麼要求就儘管說。沒有他兒子安排不了的工作,辦不了的事。

可是,郭巧娣夫婦從沒考慮過,自己的兒子是在讀書,是否有能力去辦這些事情?只要王永強拒絕他們的要求,迎接他的就是無休止的辱罵和吵鬧。

後來,王永強和一名北京本地女孩相愛了。岳父岳母理解他家裡經濟條件差,不僅沒有要求他買房買車,就連聘金都一分沒要。

婚禮舉行在即,王永強興奮的邀請父母來北京觀禮,但父母卻讓他先打1000塊錢回去,要不然就拒絕參加婚禮。

那時候的王永強,一個月的生活補助只有100多塊錢。他們辦婚禮的費用包括酒席錢,都是岳父岳母出的,實在拿不出多餘的錢給父母。他原以為父母只是嘴上說說,不會那麼絕情。可讓他想不到的是,父母說的出做的到。直到婚禮結束,父母都沒有出現,這讓王永強尷尬不已。

婚後,王永強和妻子住在岳父母買的房子里。第三個月,郭巧娣夫婦突然提出,要帶著癱瘓的哥哥來北京和王永強一起居住。這件事讓王永強實在太為難,買房子他沒出一分錢。現在根本找不出任何理由,把父母和哥哥一起接過來。

郭巧娣夫婦覺得,兒子不同意他們到北京來,肯定是兒媳在背後搗鬼。他們找到兒媳的工作單位,大吵大鬧讓領導評理,幫他們主持公道。兒媳被他們鬧得不厭其煩,就給王永強下通碟,要他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此事。

一頭是父母,一頭是妻子。王永強夾在中間,兩頭為難。見兒子遲遲沒有動作,郭巧娣夫婦又來找親家吵鬧撕扯。說他們教養出來的女兒心眼太壞,挑唆兒子和他們的關係,還不願贍養老人。

正在王永強一籌莫展之際,單位給他一個到日本學習交流的機會。他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,恨不得立刻就逃離父母前往日本。

郭巧娣夫婦知道王永強即將前往日本,他們提出讓兒子帶他們一起移民日本,否則他休想一個人離開。最終,王永強向他們承諾:每年往家裡寄五萬元,幫家裡蓋房子,給哥哥娶媳婦。他這才得以帶著妻子離開,前往日本。

原以為到了日本,就能徹底逃脫父母的掌控,可父母要錢的電話依舊不間斷的打來。不管是家人生病用錢,還是親戚朋友借錢,郭巧娣夫婦都是第一時間,打給遠在日本的王永強。他的妻子因為受不了公婆無休止的糾纏,和王永強軟弱的性格,最終和他離婚分道揚鑣。

婚姻的破裂,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。離婚後的王永強心灰意冷,如壯士斷腕般和父母徹底劃清界限。

王永強和妻子離婚,他選擇凈身出戶,將所有的財產給妻子和孩子,沒留給父母一分。在註銷了中國國籍以後,王永強獨自一人踏上前往美國的路。

美國

自此以後,整整20年,王永強彷彿人間蒸發一樣,徹底沒了消息。沒有一個人知道他在哪兒,在幹什麼?

找不到王永強,郭巧娣夫婦徹底慌了。他們覺得,肯定是兒媳把王永強藏了起來,目的就是不想給他們錢。他們不顧兒媳跟兒子已經離婚的事實,多次上門找前兒媳要贍養費。前兒媳一家不堪其擾,賣掉房子,舉家遷往別的地方生活,才得以擺脫他們的糾纏。

如今,王永強在美國的亞特蘭大工作和生活已有20年。他的生活平靜安穩,正是他一直所追求的。得知母親在彌留之際,仍心心念念想見他一面,他並不是沒有感觸。可往事歷歷在目,他不能忘,也不敢忘。

王永強知道,一旦現身,就會再一次陷入糾纏不休的漩渦。思考再三,他選擇托家鄉的朋友告訴父母:不要再利用媒體找他,他不會回去,不要打擾他的生活。

面對網友如狂風驟雨般的批評和指責,王永強說出「清官難斷家務事」之後,沒有再做過多解釋。在王永強被網暴的時候,他的同鄉,親戚和同學都紛紛發言替他打抱不平。他們知道王永強的前半生都經歷了什麼。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。王永強的選擇,更多是來源於迫不得已,除了逃跑,他無路可退。

對於一個貧窮的家庭來說,有出息的孩子是他們最大的財富。然而現實很殘酷,他們眼中有出息的孩子不過是城市裡的芸芸眾生,實在背負不動那麼大的期許,所以只有逃避。

筆者作為1970年代的農村人,很理解那個時候的貧窮,理解郭巧娣夫婦。物資匱乏的年代,培養一個博士要付出很多心血。父母培養了他,就理所當然的認為有出息的孩子,應該給家裡帶來更多的回報。只不過他們的索取過分了一些,完全沒有考慮孩子的承受能力。

王永強憑藉自身的打拚出人頭地,在金錢上給予父母一定的回報,也是應該的。但當父母的所求超過一定的限度,他承受不了,就應該儘早跟父母溝通。而不是一味的逃離,畢竟養育之恩大於天,好好協商肯定有更好的解決方法。

為人父母者,對待自己的孩子要一碗水端平。教育他們要寬容大氣上進,知恥而後勇,不拖兄弟姐妹的後腿。人生在世,誰都不容易。不要有:我窮我有理的心態。父母劫富濟貧,會害了孩子:富的心生嫌隙,窮的不思進取。

兄弟姐妹、家人之間互相幫襯扶持,本是無可厚非。但強的一方幫助弱的一方也要有個度,一味的經濟索取並不能讓弱的那一方成長。

文章參考:今日頭條

Click to show more